近日,在清鎮市紅楓湖鎮蘆荻哨村的茶山,茶農們正在園區除草,插在茶園里的灌溉設施正在噴灌,觀光游客在園區內四處拍照。站上茶山最高處的觀景臺,遠處湖山相連,近處茶葉青翠,生態與產業美美與共。 38歲的李興菊在茶園邊,麻利地收拾著園里清理出來的雜草,兩三叉下去,小推車便被裝滿。“現在好啊,茶園里隨時有活干,月月有工資拿,收入比種地高多了!”李興菊笑著說。
紅楓湖畔的萬畝生態茶園
產業入駐,沉寂的土地逐漸蘇醒
紅楓湖鎮位于紅楓湖畔,保護好這口“大水缸”、守護好生態環境歷來是紅楓湖鎮發展產業的首要前提。
作為貴陽市美麗鄉村示范點的蘆荻哨村,90%的土地位于紅楓湖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引進生產型企業,不行;靠紅楓湖的景色發展餐飲業,不行;種高化學、高殘留的作物,更不行。”蘆荻哨村黨支部書記龍文統搖了搖頭,為保護好生態,過去村里只能發展沒有污染的生態農業。 傳統農業風險大、效益低,再加上蘆荻哨村離清鎮城區不過20分鐘車程,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都進城務工,導致土地零星耕種或荒棄。
守著土地卻掙不到錢,蘆荻哨村的村民為此愁容滿面。轉機出現在去年11月,依托清鎮茶馬文化和紅楓湖鎮已有茶山,清鎮市在紅楓湖鎮布局中華茶博園項目,計劃在紅楓湖鎮蘆荻哨村、右二村、民樂村、駱家橋村等地發展茶葉種植,形成環紅楓湖萬畝茶園。茶園的核心種植區域在蘆荻哨村和右二村。“種茶要流轉土地,每畝土地年流轉費700元,每三年遞增100元。在流轉出來的土地上,農戶每畝每年可參與分17%的紅利,再加上園區面積大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大家別提有多高興了!”龍文統說,項目安排后,村支兩委迅速組織了兩次全村動員大會,并連續幾天登門入戶做農戶的思想工作,鼓勵大家把茶園項目規劃內的土地流轉出來。經過短短一周的動員,蘆荻哨村村委會就與首批64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其中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流轉出了700余畝土地。
茶園引進的噴灌技術
茶園有人管,茶葉不愁銷
土地有了,誰來建茶園?
清鎮市引進貴州民投集團、國品黔茶公司及清鎮國投公司三家企業入駐,并整合各企業資源,共同建設中華茶博園。
走在蘆荻哨村的茶園中,每隔幾米便會看見掛在桿上的黃色粘板,仔細看上面已粘了不少飛蟲。“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也為了保證生態茶的品質,園區堅決不用農藥驅蟲,只采取物理方式養護茶苗。”貴州國品黔茶茶業公司總經理汪健一邊走一邊指著茶園里的灌溉設備說,“在施肥上茶園采用水肥一體化,茶苗缺什么,就噴哪種水肥,不僅茶樹吸收好,還養護了土壤。”
在公司的精心養護下,茶樹扎根牢固,茶桿粗壯結實,茶葉平整勻稱,一棵棵健康的茶苗正茁壯成長。“借助安徽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的技術力量,利用貴州省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的技術優勢,我們正著力構建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施茶園智慧化管理。”汪健說,高產、優質、生態、安全和可持續,才是茶園未來要發展的方向。
“種這么多茶賣得出去嗎?”看著茶園面積一天天擴大,曾有村民這樣向汪健提問,這也道出了村民面對瞬息萬變市場的擔憂。
目前已在省內占了較大市場份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均設有銷售點,銷售渠道已向全國鋪開。再加上貴州茶資源交易中心落戶清鎮,茶博園里的茶葉在銷售方面是有優勢的。”汪健說,加上電商、微商等網絡渠道,和另外兩家公司的共同努力,茶博園里的茶基本上不愁銷。
公司的經營實力、村委會的組織保障、加上茶葉的高品質,蘆荻哨村的村民吃下了發展茶產業的“定心丸”。
建設中的茶園一片繁忙
流轉土地又打工,村民得實惠
這幾天,蘆荻哨村的村民金碧每天都在茶園里鋪設透水磚,下個星期茶園將迎來一場現場觀摩會,在那之前,園區道路上的磚必須全部鋪好。
自從家里十來畝土地全部流轉出來后,金碧號召村里年紀相仿的村民,組建小型施工團隊,承包茶園里的建設項目來做。
“以前家里的土地都是父母在種,不僅費時費力,種出來的農產品產量不高,市場價格也不高。流轉出去對我們年輕人來說算是‘解脫’。”金碧仔細算了算,他和同事半年做完一個項目,團隊里每人能分得近2萬元的工錢,加上土地流轉費和茶園投產后的分紅,三年后起碼能有3萬元以上的年收入。
從建設、種植到采茶,茶園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工人,蘆荻哨村村委會也安排專人負責招工。“今天茶園里有活干,我們去村里登個記,就可以直接上茶山了。”李興菊只要閑下來準在茶園里工作,一天工資120元,一個月只打工20天也有2400元的收入,李興菊積極性很高。
“公司需要人干活就跟我們說,由村委會組織施工,公司把工資撥付給村委會,再由村委會發工資給村民。”龍文統說,有村委會組織保障,農戶和公司的關系更加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也更牢靠。
“我們在別的村還發展‘龍頭企業+農戶’模式,農戶出土地,公司全額出資種植茶葉并管理兩年,第三年后交付農戶管理,公司對農戶茶青進行保底收購。”汪健說,目前這種模式已在右二村發展近800畝茶園。
目前,清鎮市中華茶博園已改造提升原有茶葉2000畝,完成種植3700余畝,計劃在今年年底達到萬畝種植規模。項目區涉及紅楓湖鎮4個村寨8個村民組,590戶2305人,建成后將帶動全鎮3000余人參與其中。
“公司管理茶園、銷售茶葉,村委會流轉土地、組織務工,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公司、村委會、農戶各司其職又緊密相連。不僅產業有了抗風險的能力,農戶也得到了實惠。”清鎮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勁松說,這樣的模式讓曾經村民覺得“雞肋”的生態保護地變成了產業致富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詮釋著清鎮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三贏效果。
村民在園區內除草